歷史沿革
大寮村於清朝雍正年間創立,是由四個地方先後遷入定居。最先是陳年嬌於公元一七二三年從潮陽西臚遷入;一系陳姓於一七二六年由揭陽西淇遷入;一系林姓於一七二八年由金石古樓遷入;一系陳姓於一七二九年由庵埠馬隴遷入。一共一十八戶。當時有一大道自韓江堤岸灌洋(關爺)涵沿村東邊通往庵埠的大慶路通過,因而初得村名叫“大路邊”,後於辛亥革命時期,因屬小村,被鄰近大鄉稱為田頭寮,後又稱大寮村至今。村自清末至民國前期屬上莆都管轄,1928年才歸南桂都,屬中桂鄉所轄;1940年日偽時屬南桂區東鳳聯鄉。1946年與天寧、德修、溝美村合為南桂鄉。第15保;解放後曾與上列三村合為四和鄉。1951年併入禮陽鄉,公社化體制下放後不大寮大隊。今成立大寮村民委員會。
經濟發展
大寮村是傳統的漁業捕撈鄉。經濟收入靠農業外,較大收入是漁業,辛亥革命時期,就有傳統往汕頭出海捕魚,最先是由陳若喜組織鄉民出海捕撈,還有村民擺渡謀生。(駁渡華僑上,下海輪,及在內溪載客)。至解放前夕,全村有小漁船三十隻,渡船二十多隻。解放後,由個人到集體組織到汕頭、澄海、饒平等地沿海捕魚。隨著形勢的發展,漁船大部分安裝上艇尾機。至一九八五年,有大小漁船五十隻,客渡運輸船二十隻,每年純收入有二十一萬元左右。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及村黨支部村二委領導下,至二00六年全村總戶 218戶,人口一千三百人(包括在外工作)外來工八百餘人。大寮村貌日新月異,村民95%住樓房,村個體,個人捐資打水泥路共有五條,埕十幾塊,北至東彩路東至鐵路線,安裝迷虹燈,食用自來水,在村二委領導及支持下昔日出海捕撈的人們回鄉創業,五金不銹從無到有。村現有上規模有十餘家,小型來料加工有十多家,拋光廠三十多家。余勞力出路打工,發展飼養業。村裡有大型企業9家,小中型企業200多家。獲得省名牌企業2家。不鏽鋼是大寮村的基礎產業。大寮村是東鳳鎮第一大工業村,村中設大寮工業區,大寮村經濟貢獻占東鳳鎮三分之一以上。該村現有“林”“陳”兩姓,共1000多人,外來工3萬餘人。
社會事業
大寮鄉的文化教育歷來比較落後,解放前只斷斷續續辦有一所私塾,一個塾師教十多個學生。建國後,隨著農村經濟形勢不斷發展。村民民眾對文化有切身要求,村遂向私人借用所屋,初辦了一間國小複式班。一九五五年併入竹修國小。一九七二年才由村自籌 資金和上級輔助,建起五間簡陋教室,辦了初級國小。從此兒童入學問題始得解決。2018年,新建大寮國小,舊國小地址作為村委會所在。1982年人口普查時,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高中10人,國中66人,國小422人。1985年村國小有4個班,學生54人,其中女29人,學齡兒童入學率99.8%。畢業生中外學13人,教師36人,其中屬公辦22人,集體辦4人。村委會注重文化教育,公辦教師已有50人,近幾年被市、縣評為先進學校。,學生入學率百分之百。大寮村位於東鳳與彩塘交界處,有廣梅汕鐵路穿過。鄰居東彩路和潮汕路,交通便利,經濟基礎雄厚。
教育事業
東鳳鎮大寮國小創校已二十多年,校園教育發展迅速,環境優美,簡潔樸素,頗受外地人誇讚。大寮國小優秀生眾多,其中考上東鳳中學(即紅星中學)的學生逐年增加。學校教學工作一方面善於因材施教,積極穩妥培優扶差,校內設有幼稚園,即新星幼稚園。
村中風貌
大寮村位於平原地區 ,景色優美,村民和諧相處,經濟發展迅猛,歷史文化悠久。據說抗日時期,日軍準備進攻另一名亦為大寮村的富裕村莊,不料走錯路線,來到了東鳳鎮大寮村,認為這村莊地大物博,看到的卻只是個落腳之地,這也說明那時大寮村的落後,而今的大寮村與先前如此的天倫之別,實在令人感慨萬千!